蒙特婁的莫札特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j-ent.com.tw/movie_thechildprodigy.htm(官方網站)

根據真人實事改編 傳奇音樂神童 安德烈馬修 狂奏波瀾人生

延續貝多芬、蕭邦、李斯特、拉赫曼尼諾夫等浪漫樂派血液 20世紀最具代表性的加拿大作曲家

4歲開始作曲,6歲開演奏會 他用絕美琴音,征服全世界!

劇情介紹:

舉世讚譽「比莫札特出色」的安德烈馬修,年紀輕輕便展露過人的演奏技巧與驚人的創作天賦。他的演出旋風席捲巴黎、紐約等地,擄獲了廣大聽眾,沸騰全球音樂廳。然而天才所背負的包袱,超乎常人理解。自幼扛起養家重任的安德烈,無法像同齡小孩,享受年少時光的無憂與純粹;長大後,由於音樂市場迅速變遷,使他的事業遭遇空前危機。就在生命陷入胡同之際,蒙特婁建城325周年的音樂會向安德烈招手,讓他重見曙光。究竟他能否再創經典、撼動世人?


電影預告片:

 

安德烈馬修介紹:

安德烈馬修 Andre Mathieu(1929年2月18日─1968年6月2日)
 

天資傲人、才華難抑,6歲舉辦作品演奏會!
  安德烈馬修是「加拿大鋼琴家兼作曲家」,1929年生於魁北克省蒙特婁,他的父親侯道夫(Rodolphe Mathieu)是音樂老師兼作曲家,母親薇蓮敏(Wilhemine Gagnon-Mathieu)是大提琴家和老師。相較大部分的孩子,安德烈異常早熟,四個月大就會說話,未滿七個月便會走路。
  起初,安德烈的父親認為從事音樂難以生存,不但不讓他學音樂,更不准他碰琴。即便如此,安德烈的天賦強大到令人無法忽視,他的父親不忍埋沒他,遂辭去教職,專心栽培他成為作曲家。甫習琴,4歲的安德烈就會作曲。1935年2月25日,6歲的安德烈便在蒙特婁的麗思卡爾頓酒店(Ritz Carleton Hotel),舉辦了首場作品演奏會。隔年,更登上加拿大廣播公司(CBC),在遍佈全國的廣播網上,獨奏他的《第一號鋼琴協奏曲》。

當代音樂巨人盛讚:「他的天才,遠勝於我。」
  安德烈的才華受到廣大矚目,魁北克政府特別資助他出國深造,於是他和家人來到巴黎,和法國鋼琴大師納特(Yves Nat)、梅登(Mme Giraud-Latarse)學琴,並向作曲家拉培勒(Jacques de la Presle)研習和聲與作曲。1936年12月,安德烈在普雷葉音樂廳(Salle Chopin-Pleyel)舉辦了一場作品音樂會,並於1939年3月26日在巴黎嘉禾音樂廳(Salle Gaveau)再次舉辦一回。他的音樂會均受到巴黎樂評們熱烈回響,大家一致認為他就是加拿大的小小莫札特,連俄國偉大作曲家拉赫曼尼諾夫(Rachmaninov)都不禁讚嘆:「他的天才,遠勝於我。」

12歲贏得紐約愛樂作曲首獎,未來看漲!
  緊鄰的夏暑,安德烈和家人回蒙特婁度假,之後因為戰爭爆發,讓他們無法返回歐洲。安德烈的父親不願就此放棄,不但讓他在加拿大和美國舉行了一系列的音樂會,並在1940年2月3日於紐約市政廳(Town Hall)獻出了一場非凡的表演。安德烈和家人在紐約待到1943年,期間與莫里斯(Harold Morris)學習編曲,並舉行了幾場廣播音樂會。1941年,未滿12歲的安德烈,一舉奪下紐約愛樂樂團100週年紀念作曲比賽首獎,並在卡內基音樂廳(Carnegie Hall)演奏他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,更風光地在作曲家聯盟(League of Composers)音樂會上演奏自己的作品。1943年,安德烈回到蒙特婁舉辦了數場音樂會,演奏了貝多芬、蕭邦、李斯特、德布西、拉威爾,以及自己的作品,事業輝煌,前途無量!

39年波瀾一生,激撞無數經典樂曲
  1946年,安德烈再度回到巴黎,與奧乃格(Arthur Honegger)研習作曲,也和朱瓊堤(Jules Gentil)學琴。可惜他對老師感到失望,過程和想像落差太大;另一方面,異國生活的寂寥和拮据,更讓他心力交瘁。安德烈在1947年返回蒙特婁,但環境正如他本身,早已有所變化。為了找到新定位,他不顧家人反對參加了鋼琴馬拉松,21小時不間斷彈奏自己的作品,狂破世界紀錄!


  在餘下的歲月中,安德烈投注在音樂教學,並持續不停創作。他在1968年辭世時年僅39歲,然而他所遺留下的作品,不但深廣豐富,數量更是可觀。在1976年蒙特婁所舉辦的夏季奧運中,迎賓曲和官方主題曲皆節錄編排自安德烈的作品;今日的魁北克,不但有以他為名的音樂廳,在幾個城市當中,更有以他為名的街道。安德烈為後世留下的藝術資產,世上無人取代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yplUs+加分誌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