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通勤是一種routine,是一種銜接辦公室與家的移動狀態。
通勤還是許多埋首於辦公桌、忙著打電腦打電話的上班族,唯一能重見天日,與辦公室外的世界短暫交會的時刻。
趕打卡,趕開會,趕趕趕,這是一種風雨無阻的儀式,是職場人生看似簡單卻又奧妙無比的人生風情畫,那麼,海峽兩岸上班族又是帶著什麼樣的心情,在家與辦公室之間移動呢?
台北通勤FB調查 by 希莉雅 心境年輕的天蠍A 歷任外商資訊經理人。
我在Facebook上進行台北通勤調查。
最先回覆的黛西貼著:「機車20分,小黃15分,捷運45分。月花數百到數千。」
正劈腿的史先生:「從女友家出發,捷運加小黃10分,捷運加公車20分。從外婆家桃園南崁出發,開車50分鐘。最近都住外婆家,油錢停車過路費,加一加每月至少NT$6,000。」
克麗絲汀則用非常小的字配上抿嘴害羞的欠扁笑臉寫著:「走路7分鐘跑步3分鐘(這樣我會不會被打XD)⋯」
捷運小黃開車加小跑步?這些親朋好友都是好野人。事實上為數最多的台北通勤族,是每天都得騎著摩托車(38.7%)在街頭衝鋒陷陣1小時的機車族。其次則是開車族(36.6%)與公車族(29.4%),搭捷運的只有7%。
1小時並不長。加拿大多倫多地區,通勤人士平均用80分鐘去上班,蒙特利爾耗時76分鐘;紐約與洛杉磯則分別需要68、54分鐘(註2)。1小時也不短。一年200多個工作天,25歲工作到60歲,35年下來總通勤時數大概也相當365天了。人生要幸福,不能缺這一年的通勤快樂。
通勤要快樂並不容易。今天辦公室有什麼埋伏著嗎?老闆無厘頭的決策該如何善後?思緒總是飄向這些事讓人眉頭緊皺。
有時還得在肉貼肉臉貼臉聞人體臭的擁擠狀態,配鹽酥雞油味聽人大放厥詞。
通勤要快樂也不會太難。開車的可吃早餐兼化妝,坐車的可睡覺補眠看書聽音樂發愛的簡訊。走路跑步可健身。騎摩托車的,就欣賞街頭帥哥正妹。
最後回我的是大老闆Z。他說:「商務艙機票公司付,每月數十萬,時間則視飛行里程而定。飛機上處理公務不便,所以多在看電影、睡覺、吃飛機餐。」這種境界,是所有通勤族汲汲營營的最終目標吧。

北京爬行 by唐吉爾
十年前,我騎車經過前門大街,帶著姑娘蹬得渾身臭汗,累得跟個王八蛋似的,心裡美得屁顛兒屁顛兒的;八年前,擠著728去西單,站在車裡不用擔心站不穩,就是比較考驗肺活量;五年前,被地鐵站工作人員用推的,給硬塞進車廂,在外面看來,車廂就像真空包裝的五香牛肉,車窗裡看到的盡是被玻璃擠壓變形的臉和錯位的胳膊和身體;兩年前,趁著奧運期間單雙號限行,在北京車輛驟減一半的日子裡,新手上路,開始淌北京交通這趟渾水;今年,不常開車了,因為受不了在快速路感受停車場的滋味,回頭坐公共交通。在北京,你只能爬行。
閑來無事算了筆帳:人的一生,一半睡覺,一半清醒,清醒的那一半又有一半在吃喝玩樂。如果你有80歲壽命,那麼剩下可幹正事的時間就是20年。當這個所剩不多的時間遭遇北京交通,無疑又蒙上一層陰霾。拿我來說,每天上班,從家出發,到辦公室差不多25公里。坐地鐵50分鐘,坐公車50-80分鐘不等,開車25-80分鐘不等。拜堵車所賜,每天在路途上來回要花費2-3小時。換算80年的壽命裡,很不幸的,咱們又丟失了10年。轉眼,我只剩10年可以做點什麼了。
把房子買在市中心嘛!這個幻想太美了。如今能在三環裡買房子的估計也不用怎麼上班了。社會永遠是那麼矛盾,生產資料不掌握在生產者手中;經濟基礎為少數人服務;真正的需要得不到滿足⋯⋯在北京爬行,肯定是往後這幾年我繼續要做的事情。杜拉拉台大13妹
~更多精采內容請見《myplUs加分誌》六月號~